文 | 华商韬略 高千
不管是在火车站还是家属区,北上广还是18线县城,走两步总能找到“沙县小吃”的门头,通常是红色或黄色为主,简单的四个字并不起眼,店铺也基本不会超过两间房。
但就是这样的小门店,开遍了中国大地,几年前甚至有段子这么说,“沙县小吃,中国的神秘组织,散落各地为的不是做餐饮而是收集情报。”
根据沙县小吃统计,目前已经在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海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等25个省市发展沙县小吃加盟店8.8万多家。
如今沙县小吃已经成为沙县的象征,但追溯起源,却是一场金融灾难下的无奈之举。
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,沙县的人民还在勤勤恳恳的以耕种为生,当地“标会”(一种融资模式)的突然暴雷,打破了沙县人的宁静生活,让很多人陷入债务困境。
很多人为了逃债,跑去了其他城市,而做小吃本钱低、上手快,成为他们的首选,彼时的沙县小吃以拌面、扁肉、茶叶蛋为主。低廉美味的大众餐饮很快就做了起来,慢慢的增加了蒸饺、豆腐丸等品类。
成功的样板吸引了更多沙县人走出沙县,扩张沙县小吃,从此沙县小吃四面开花。但沙县小吃在非连锁的模式下能保证品质稳定,防止伪劣店铺还要靠一个重要的幕后推手--沙县小吃办。
“沙县小吃办”是全国唯一以政府名义成立的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,当年为了申请这个商标费了很大的工夫。
区别于其他快餐的加盟连锁制,沙县小吃有自己的一套运营规则,以个体经营为主,但是需要向沙县小吃办申请商标使用权。为了方便管理和商标保护,还在地区建立组织,现在全国有29个城市设立了沙县小吃驻外联络组织,帮忙解决上传下达、证件获取、纠纷调解、业务投诉等问题。
早期的沙县小吃是通过老带新的帮带关系建立起来的,已经开了店铺的店主会将老家的亲戚老乡招进店里当店员,等这些亲戚有能力单干的时候,店主再帮忙开店,沙县小吃办也会为开店提供补贴。
这种传帮带的关系,帮助沙县小吃拧成一股绳稳固的发展,但也有一些问题,比如依赖本地人,外地人无法加盟的冒牌泛滥,本地人员外流严重等问题。
如今为了尽快产业化,跟上互联网的步伐,沙县也正在着手向连锁化、标准化转变,不断完善产业链,供应端实现自动化,渠道商进入商超和线上,还延伸出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服务,沙县小吃正在变得越来越精致。
除此之外,沙县小吃还走出了国门,在美国、加拿大等国的街头成为热门小吃,面对无限扩大的市场沙县小吃还需要完成现代化的闯关。